高校是科技第一生產力、人才第一資源和創新第一動力的重要結合點,作為人才培養主陣地、基礎研究主力軍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高校是科技成果的“富礦”和國家技術轉移體系中的關鍵一環。持續強化校企科研合作,讓更多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任務和科技強國建設的關鍵舉措。
為推動科技成果向新質生產力轉化,全方位推動高校和企業“雙向奔赴”,于2025年11月14-16日在深圳國際會展中心(寶安)舉行的第二十七屆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高交會),超百所高校、科研院所攜萬余新成果踴躍參與,集聚“政產學研用”等資源,融合資本、人才、技術、數據等要素,打造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的產業生態平臺,推動校地合作和資源整合和產學研深度融合,持續賦能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01
雙向奔赴:超百所高校院所攜上萬份科研成果參加高交會
數據顯示,以轉讓、許可、作價投資和技術開發、咨詢、服務6種方式轉化科技成果的總合同金額由2019年的1085.9億元增長到2023年的2054.4億元。高校院所實施的轉化項目數量也較快增長,以6種方式轉化科技成果的總合同項數,由2019年的43.3萬項增長到2023年的64.0萬項。
高交會始終致力堅持創新引領,推動校地合作和資源整合,與地方政府、企業等各方加強合作,深耕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形成產教良性互動、校企優勢互補的發展格局。
對院校:激活“沉睡”的科研知識成果,通過概念驗證形成產品,真正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對企業:持續的創新成果轉化,在推動企業成長的過程中,也在不斷賦能企業的創新發展。
對市場:創新技術成果的持續落地和推出,也為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源頭活水。
為助力校企精準對接,本屆高交會持續邀請綜合性科研院所、專業性科研機構、高校科研單位、企業研發中心、政府所屬科研單位、國際科研組織在華機構、民營科研機構等參展,集中展示在人工智能、生物制藥、新材料、半導體等領域的創新成果,高校、企業高精尖領域新成果匯聚一堂,助力創新成果落地生根。超百家高校、科研院所攜上萬份創新成果參加高交會,全方位推進企業和高校“雙向奔赴”,推進產學研用融合發展。
清華大學、北京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武漢大學、哈工大深圳、華中科技大學、中山大學、南開大學、四川大學、廈門大學、南方科技大學、中國海洋大學研究院、深圳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上海大學、廣州大學、深圳理工大學、河北工業大學、深圳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研究院、深圳灣實驗室等超百所知名高校、科研院所意向參展。
02
落地生金:3000余投資機構持續助力科研成果轉化高交會組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高交會始終致力于推動高校創新成果從實驗室走向市場,與企業需求精準對接,形成新質生產力,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雙贏。
為此,高交會組委會與中國國投、中能國建、博納德投資、中漢實業、粵資基金、冠泓基金、招商銀行、中國銀行、花旗銀行、巴基斯坦國民銀行韜卓投資等投融資機構以及全球近百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組織取得聯系,屆時將有來自全球3000余家公募、私募基金等國際知名投資機構云集高交會,全方位助力高校科研成果轉化,真正實現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的深度融合,持續為新質生產力發展培育內生動能。
本屆高交會同期還將舉辦各類投融資對接會、戰略簽約會、項目配對洽談會、海外買家采購洽談會、國際展商商務考察等成果交易促進活動,促進各類創新資源有效對接。通過上百場配套活動,特別是組委會創新性地推出“全球采購商對接大會”這一重磅活動,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加速聚合,讓科研成果轉化高效落地。
通過高校、科研院所等機構與產業鏈、企業、投融資機構等深度鏈接與交流,及時將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到具體產業和產業鏈上,推動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實現科研成果的“落地生金”,在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中發揮更有力的支撐引領作用。